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趣闻

司马迁死亡之谜 司马迁生平经历(附视频)

作者:李艺涵发布时间:2023-06-07 17:09:18

据常理推测,司马迁应该是自然死亡,最可能是病死的。他曾经被宫刑,身体残疾,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于公元前86年卒,享年60岁。在宫刑后的十年里,他忍辱负重,写下了整整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史记》,这是一个令人佩服的成就。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坚韧精神和信念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一、司马迁生平介绍

司马迁(前145年-约前86年),字子长,是司马谈之子,西汉著名的史学家。他编撰的《史记》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初,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被任命为太史令,但因为一次为李陵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到宫刑。对于文人来说,这是一种耻辱。然而,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忍辱偷生并最终完成了所著的史书《史记》。

1、出生小康家庭,爱读书

资料记载显示,司马迁约于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黄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市,也有说法是今山西省河津市)的一个小康之家。他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时期以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迁从小就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学习文字和读书。到了十岁时,他已经能够阅读、背诵《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古籍。

2、学有所成,出仕为官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司马迁的父亲被任命为太史令,调往长安京师。而司马迁则在家乡继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活,直至20岁时开始游历天下,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最终,由于父亲司马谈的关系,司马迁回到京城,并通过考试成为了郎中。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因病去世,临终前嘱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他未能完成的著作,这也成为司马迁一生的使命。

3、祸从天降

公元前99年,正在全力撰写史记的司马迁,遭遇了牢狱之灾。事情的起因是李广的孙子李凌被匈奴俘虏,为了保全性命,他诈降匈奴。然而,汉武帝并不知情,误以为李凌是真的叛变了,于是下令将李凌的全家处死。司马迁对此事深感不妥,他认为李凌的降服背后必有原因,因此向汉武帝上奏,请求重新审查此案。然而,汉武帝并未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大怒,将司马迁投入大牢。随后,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定了死罪。

4、被处宫刑

按照汉朝的旧例,司马迁能够免去死罪有两种情况:一是用钱赎,二是被处以宫刑。然而,司马迁非常贫穷,无法支付五十万钱的赎金。另一方面,虽然死亡是一种选择,但他想起了父亲生前的嘱托,以及自己还未完成的使命,因此只能选择接受宫刑。这就是司马迁被处以宫刑的原因。

5、完成著作《史记》

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原官职太史令更高,但只是“埽除之隶”、“闺合之臣”,与宦者无异,因而更容易唤起他被损害、被污辱的记忆,他想过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虽然名义上比原官职太史令更高,但实际上只是“埽除之隶”、“闺合之臣”,与宦官无异。这让他更容易想起被损害和被污辱的经历,甚至曾想过自杀。但他又想到自己的著述还没有完成,不能轻易放弃生命。最终,司马迁从先圣先贤如“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乙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人的遭遇中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定“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著作《史记》。

二、司马迁的贡献与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思想主张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反对主观臆断和歪曲事实。他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也提出了“得失之道”,即做事要考虑到得失和长远利益。这些思想都对后世文化、历史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司马迁的形象和事迹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和艺术的重要题材,深深地打动了后人。

三、视频介绍:司马迁历史博主的偶像,用13年写史记,成史家之绝唱

相关文章:
浏览: